再苦再难,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

   2019-11-20 励志一生0
核心提示:再苦再难,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文/琰琳1麦麦是我的同事,也是我认识的妈妈中对孩子最上心的一个。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,父母和公婆都留在农村务农。麦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

再苦再难,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

文/琰琳

1

麦麦是我的同事,也是我认识的妈妈中对孩子最上心的一个。

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,父母和公婆都留在农村务农。

麦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,老公则是军人,分配在大西北当兵,很少能回来。

有了孩子后,麦麦下定决心“再苦再累,也要自己带孩子”,婉拒了父母和公婆把孩子带回老家的提议。

麦麦从老家找了个沾点亲带点故的亲戚,白天帮她带孩子。

一下班,麦麦就赶回家,给儿子读书、陪儿子玩耍、给儿子洗澡、陪儿子睡觉,全都亲力亲为。

为了亲戚能对儿子好一点,麦麦说她“简直把亲戚当亲妈一样对待”。

每月给她发着工资,经常嘘寒问暖,时不时地还要给她发点小恩小惠,还答应了亲戚的很多无理要求。

比如,亲戚的老公每年都要借夫妻团聚为名,在麦麦家住上好一段时间。

盼星星盼月亮熬到了儿子大一点,麦麦辞掉了亲戚,把孩子送到了托班。

再大一大,孩子上了幼儿园,麦麦又请了个钟点工阿姨帮忙接孩子。

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,麦麦放弃了调整到升职潜力更大的部门的机会,也放弃了很多的自我时间。

这几年,她很少逛街,很少闺蜜聚餐,连电视剧都没追过一个。

虽然很辛苦,但麦麦说一切很值得:

自己带娃,亲子感情好,婆媳矛盾少,孩子教育起来更容易。

的确,麦麦的儿子彬彬有礼、阳光自信、多才多艺。

麦麦生病的时候,儿子会亲手给她冲药、给她按摩,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暖男。

每当看到麦麦在朋友圈分享和儿子的生活点滴,我都十分羡慕。

孩子的幼年时期十分关键,父母付出一份苦与累,收获的是成倍的温情与成就。

此时投机取巧,坏处也许不能在当下显现。

但它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跳出来狠狠咬你一口,就像是从脑后飞来的一只回旋镖。

2

我的闺蜜丽丽就面临这样的困境。

丽丽没有母乳,所以孩子一出生,婆婆就把孩子带回了老家。

夜夜哺乳的辛苦、孩子生病的焦心,以及育儿路上的各种含辛茹苦,丽丽全都省略了。

身边的人都羡慕丽丽的好福气,丽丽也乐得个逍遥自在,每天也就和孩子视频聊聊天,每年趁婆婆带孩子回来小住的时候和孩子玩一玩。

等到孩子上了小学,丽丽才把孩子接回来,觉得孩子大了懂事了,带起来一定不难。

可是孩子接回来后,丽丽彻底傻了眼:

孩子和她不亲,经常顶撞她,说轻了孩子不听,说重了孩子就吵着要去找奶奶。

孩子已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,和丽丽完全不一样,说又说不听,改又改不掉;

生活上管不了,学习上丽丽更是没招儿。

孩子刚上一年级,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“学渣”。

把孩子扔给老人,父母虽然轻松了几年,可是,却把困难都滚雪球似的留给了未来。

更让她糟心的是,想当初她同意婆婆把孩子带走,是因为设想自己会有大把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比如多读书充实自己,搞点副业多赚点钱,或许还可能在某个领域不断精进成为大咖……

然而这么多年过去,她好几次无比落寞地对我说:

本以为不带娃能精进自己,可这些年过去,我也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儿,顶多是多做了几次美容,多逛了几次街,多看了几部剧……

如今孩子成了这样,自己也没做成什么事情,想想真是不值。

可是,就算她的那些目标都实现了,就更值得了么?

不!

我们只是低估了亲手养育孩子的价值。

3

心理学研究表明:

孩子1-3岁,是与父母建立爱、亲密与安全的极关键期,母亲的哺乳、拥抱、抚摸和亲吻无可替代。

孩子在切断脐带的那一刻起,由于离开了熟悉的环境,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恐惧的。

母亲对孩子细心敏感的照顾,无时无刻的拥抱、抚摸,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熟悉的环境和心跳,让孩子感到爱与安心。

孩子4-10岁,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权威、信用和值得依恋的关键期,而依恋就来自于陪伴,藏在你和孩子共同度过的每个瞬间里。

陪孩子一起读书、一起游泳、一起画画、一起旅行,孩子对你的亲密、依恋、信任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。

在孩子生命最初的这关键几年,得到父母正常的爱与陪伴的孩子,大多更有安全感,心智比较健康。

从小得到父母精心养育的孩子,也往往更容易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,更顺畅地接纳父母对自己的教育。

如果孩子与父母不亲近,亲子关系不好,孩子表面服从,内心却朝相反的方向使劲,再好的教育也是事倍功半。

有位作家曾说:

父母是有有效期的,要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,提供依靠。

一旦孩子长到了青春期,父母再怎么努力,也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了。

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

错过了孩子幼年的花期,再怎么给花浇水也是枉然。

4

亲手养育孩子,不仅是孩子的需要,也是父母自己的需要。

我曾经也迫于无奈把孩子寄养在奶奶家。

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背下的整本诗词,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认识了那么多字。

我没有看到她第一颗乳牙落掉时忍着疼痛又欣喜不已的小样子,也没有机会听到她编的那些美妙的睡前故事……

我错过了洞察这个可爱小生命成长的很多瞬间。

可惜的是,孩子就像一部无法重播的电视剧,每一集都有新剧情,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,给我留下了终生的遗憾。

就像作家池莉说的那样:

这就是自己带孩子的好处和幸福,没有错过孩子关键的第一步;

每一步都是惊喜,每一步都是第一个分享者,每一步都是属于我自己的宝贵财富;

当以后若干年里,当孩子长大成人离开你以后,当你进入耄耋之年,一个人还能吃多少,穿多少?

唯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经历与记忆,一辈子,受用不尽。

所以,为人父母你需要坚信:

孩子的生命里,成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。

钱可以慢慢赚,但孩子的成长错过就不再来。

那些亲手养育孩子的温情记忆,都会成为我们的生命之光。

而那些亲手养育孩子的点滴,也会让我们在历练、反思和不断修正中,遇见更好的孩子,也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自己带大的孩子,才是你的孩子。

也许很艰难,但一切都值得。

来源:小十点(ID:sdikid)

 
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
 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个性生活网(本网)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    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,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.

  • 父母最大的罪恶,就是过度保护孩子
    父母最大的罪恶,就是过度保护孩子“宠狗上灶,宠子不孝”,不让孩子吃苦,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。社会上有一类人,他们有着成年人的年龄,但是精神上还没有断奶。他们高度
    11-20
  • 清华退休老教授:往“死”里管住孩子这3点,将
    清华退休老教授:往“死”里管住孩子这3点,将来想不成才都难文/大树教育一直都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,很多家长认为教育都是从上学开始的,小的时候就该有个无拘无束的童年
    11-20
  • 现在不吃苦,将来准辛苦
    现在不吃苦,将来准辛苦文/海蓝幸福家有这么一个故事。有一年秋天,一群天鹅来到天鹅湖的一个小岛上。它们从遥远的北方飞来,准备去南方过冬。岛上住着老渔夫和他的妻子,
    11-20
  • 当孩子不想学习时,带他去这3个地方走走
    当孩子不想学习时,带他去这3个地方走走文/阿老师孩子:你昨天和妈妈说,你不想上学。今天早上也听你姥姥抱怨,说每天带你上学就像打仗,要软硬兼施才进校门。妈妈知道读
    11-20
  • 致家长:没有非挣不可的钱,只有眨眼长大的孩子
    致家长:没有非挣不可的钱,只有眨眼长大的孩子1朋友王某在外地打拼已近20年了。夫妻俩勤劳能干,开了一家小吃店,生意红火,收入很可观。为了挣钱,他们把唯一的儿子放
    11-20
  •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,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
   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,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文/凭阑“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。”周末,朋友来家里做客,赶巧遇上儿子练琴的时间。坐在钢琴前的儿子一脸不情愿,一首简短
    11-20
  • 如果不出意外,你的孩子必将平凡
    如果不出意外,你的孩子必将平凡1孩子们终将很平凡,是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很容易被问到一个问题:“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?”日本的小孩子在面临这个问题
    11-20
  • "妈妈,我能玩一下手机吗?"不同的答复,决定
    "妈妈,我能玩一下手机吗?"不同的答复,决定孩子的未来1很多家长反映,孩子在家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妈妈(爸爸)我想玩手机。不同的家长面对孩子同样的请求时
    11-20
  • 所有父母,都要败给他们的孩子
    所有父母,都要败给他们的孩子文/刘娜1姨约我吃饭。姨并不是亲姨,只是10多年前,我们在一次采访中相遇。我见她性格耿直,乐善好施,她见我独自一人,在外打拼,我们就
    11-20
  • 时间不光是“挤”出来的,这6个时间管理原则,
    时间不光是“挤”出来的,这6个时间管理原则,必须告诉孩子文/逆时橘灿说到学习时间紧张,很多家长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——压缩睡觉的时间、压缩吃饭的时间、压缩
    11-20
点击排行